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特斯拉进行史上“最大规模”召回 涉及110.46万辆车型

时间:2023-05-12 18:50:04来源 : 财经网

特斯拉将进行史上最大规模召回。


(相关资料图)

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召回信息显示,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及国产Model 3 、Model Y汽车,涉及车型共计1104622辆。

具体原因则是,车辆没有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策略;同时,对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的情况可能没有提供足够提醒。

图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针对此次召回,招银国际研究部副总裁白毅阳向财经网汽车表示,主要是解决单踏板模式下踩错刹车的情况,由于单踏板模式下非常容易出现误操作,从而引发事故。因此这次OTA升级将能量回收标准化并提供更多能量回收选择,同时有相应提醒,提升安全性。

关于解决方案,特斯拉方面介绍称,"将通过OTA召回,新增深踩加速踏板提醒功能。"

召回车型110万辆

据官方召回信息显示,涉及车型共计1104622辆。

具体召回计划为:自2023年5月29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2019年1月12日至2023年4月24日期间的部分进口Model S、 Model X 、Model 3及国产Model 3 、Model Y汽车。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没有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策略;同时,对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的情况可能没有提供足够提醒。以上因素叠加可能增加长时间误踩加速踏板的概率,可能增加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解决办法为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计划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推送新开发的功能,以降低因长时间深踩加速踏板导致速度过快引起的碰撞风险。

功能包括:

(1)在不具备能量回收制动强度选择的车辆上,提供选项以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强度;

(2)调整车辆能量回收制动策略的出厂默认状态;

(3)在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时发出提醒。

图源:特斯拉官网

"这些功能的推出,在产品已具备丰富安全功能的基础上,为用户带来更多重安全保障。"特斯拉方面认为,错踩踏板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常见原因,此次更新致力于降低因深度错踩踏板而造成交通事故的概率。

针对"错踩踏板而造成交通事故"这一情况,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向财经网汽车分析称,"错踩踏板问题或属于新能源汽车产品常见问题,主要是两种车型特性不一样,如能量回收系统功能等,新能源汽车特性与传统燃油车型完全不同,在驾驶中容易引起驾驶人员误操作从而导致事故。"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因驾驶员误踩加速踏板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比达12.6%。这意味着,每8起交通事故就有1起是由于误踩踏板导致的。

"错踩踏板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常见原因。"特斯拉公司认为,车辆在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时发出提醒,能够让驾驶员在误踩踏板时及时做出反应。

能量回收制动

公开资料显示,制动能量回收系统(Braking Energy Recovery System)是指一种应用于汽车或者轨道交通上的,能够将制动时产生的热能转换成机械能,并将其存储在电容器内,在使用时可迅速将能力释放的系统。

从特斯拉公司介绍来看,"特斯拉能量回收制动,即是车辆带动电机发电,从而在降低车速的同时回收能量。"

该功能主要是让车辆将原本会被刹车片转化为热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储存起来,以节约电量、优化续航、减轻驾驶疲劳,同时提供满足大部分驾驶场景的减速效果。

但特斯拉方面强调,"能量回收制动≠刹车,驾驶员需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遇到紧急情况,需踩刹车踏板来实现制动。"

图源:特斯拉官网截图

特斯拉方面认为,"误踩踏板的事故中,总有驾驶员无视事故鉴定硬说‘刹车失灵’。而特斯拉新增长时间深踩加速踏板提醒功能后,这种碰瓷和推卸责任行为想必会偃旗息鼓了。"

此外,特斯拉表示,OTA召回后的改变是,喜欢能量回收制动的特斯拉车主,可以继续选择"标准"模式,靠"脚感"控制车速,同时提升车辆10%-20%的续航能力,降低刹车盘、刹车片磨损。而不习惯该功能的车主,现在也可以先选择"低"模式来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不同驾驶习惯的车主,可选择不同程度能量回收制动是特斯拉近日推出的新功能。

在特斯拉近日发布最新的OTA 2023.2.13.1说明显示,此次OTA升级针对能量回收制动进行了改进,取消了强制单踏板模式,新增"标准"和"低"两种能量回收制动模式可选择,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驾驶习惯对车辆的能量回收力度进行调节。

对此,白毅阳认为,特斯拉这次OTA升级将能量回收标准化并提供更多能量回收选择,还有相应提醒提升安全性。同时,如果未来出现相关事故,特斯拉能够一定程度上撇清责任。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